新聞資訊 / new information
“白色,是光的顏色,是神性的象征,更是人類對純粹與永恒的終極追求。”
從古希臘帕特農神廟的純白廊柱,到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《大衛》雕像,再到現代澳門高級酒店的魚肚白大廳——白色石材,跨越2000年時空,始終是藝術與建筑的靈魂載體。墅石石材作為別墅的“白石專匠”,溯源意大利卡拉拉礦山與希臘雅士白PAV礦區,以“魚肚白”“雅士白”兩大高級白石,延續人類對白色美學的共同信仰。
一、白色大理石的稀缺性:億萬年沉淀,萬里挑一的“白色奇跡”
1. 意大利卡拉拉——上帝饋贈的白色寶庫
意大利卡拉拉大理石形成于2億年前的古地中海沉積巖層,經高溫高壓的變質作用后結晶為純凈的白色或淺灰色石材,紋理如云霧流動,被譽為“凝固的月光”。
其“開采之難,堪比尋寶”:卡拉拉礦山采用傳統爆破與巨型切割機結合的方式,每塊荒料需歷經數月開采。
高級品種“魚肚白CALACATTA”因礦脈稀有、紋理獨特,開采成功率不足1%,一平方米價格可達數萬元,甚至被調侃“買得起愛馬仕,買不起魚肚白”。
2. 希臘圣地的白色基因
古希臘的白色崇拜:希臘人將白色大理石視為“神性與人性的橋梁”,帕特農神廟的純白立柱、米洛的維納斯雕像(據說使用的是希臘帕洛斯島的雅士白大理石),但雅士白的白色質感與卡拉拉魚肚白異曲同工,均以白色傳遞“高貴的單純,靜穆的偉大”。
審美傳承:無論是古希臘的《命運三女神》,還是文藝復興的《大衛》,白色石材的勻凈質地與光影表現力,始終是藝術家表達“完美人體”的首選媒介